多少年来,国内商业界、学术界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企业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从理论上、在实践上不断有新的进展,但是更多的是困惑、无奈。大部分曾经雄心壮志的人不得不放弃了“长大”,转而维持“延续经营”。
在我看来,造成国内企业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足够的现代商业文化。就企业经营者而言,在于没有培养出成熟的、现代化的商业思维和商业精神。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思路是抓住市场机会,也就是市场空白,或者是投入到尚未充分竞争的行业,利用各种资源,如关系网络等,逐步有所成就,进而争取资金扩大规模,一方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方面提升产品质量。
总体来说,这样的思路是适宜的。但是因为民营企业本身所能掌握的资源,如人才、资金较为有限,再加上经营思路偏颇,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目标基本上放在了扩大规模以求更高销售额,而少有企业做到深化内部管理、提升内在竞争力、持续关注市场,也就是延续所谓的粗放式经营。
企业家经营思路的偏颇是最大的祸害。这里固然有外在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但是企业家缺少高远志向、急功近利、浮躁、小农思想严重、商业思维欠缺却是自身的问题,当然也是可以发生质的变化的因素。
我们提倡更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发展模式,主张对公司产品质量、内部管理流程和外部消费市场的科学认知和实施,而不再是仅仅利用市场空白所造成的商业机会或者广泛资源来创造财富。经营观念上应从最初的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如自然资源)到依靠非物质资源,也即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办法来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前者可以造就优秀乃至卓越的企业,后者无法持续,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经营日益窘迫。
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作为现阶段的企业经营人员,要正确、诚恳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个人认为,这种不足最根本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志向,二是智慧,三是资源。
志向
“志当存高远”,这应该是很多中学生接受的教诲。精英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病,但却在客观上激励一代代的人不断提高自己,去冲刺一个个人生高峰。
观国内企业界,真正有高志向的并不多见。很多人也能提出种种口号,喊出豪言壮语,可惜到了实际经营层面,又流于追求短期利益、规模利润,并没有不断攀登高峰。说到底,他们缺少的是发自内心的高远志向,缺少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很遗憾,除少数商界教父级人物,大部分人是没有为了真正高远志向奋斗终生的。
当企业界学习巴菲特、比尔盖茨,甚至更之前的老托马斯·沃森、盛田昭夫、郑梦九等,需要认识到他们内心深处对改变落后局面、渴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需求,才能使他们从容面对坎坷磨难,并在种种诱惑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步步真正做大做强。
张瑞敏锤砸有质量缺陷的电冰箱,李健熙带领高管层出国看公司低阶产品,都是有心追求更高层次的表现。这两个人都是亚洲商业的标志性人物,在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企业精神、态度,正是领导企业走向卓越的本质原因。
或许,精神和信念的树立,才是中国企业,不论是私营还是国有,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智慧
请扪心自问: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的卓越发展?相信很多人说不上来,脑子里最多是些模糊的想法或概念。。
不论企业家出身如何,做到行业里面较大规模时,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外在信息,从而学习到一些关于经营管理的知识,甚至是信息过多导致迷惘。各式各样的学习及实践反映出一个矛盾:企业家学识素养、思维观念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也反映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学到了很多,但是依然搞不清楚如何经营一家企业使其真正做到优秀。
现今所传播的各种经营管理方面的著作,都旨在不断寻找科学、合理的方式,以求释放资源的内在能量,不断提高生产力。我相信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缺少这样一种理念,只是不断的以猛士的姿态投入资源,或者以狐狸的心态获得侥幸。经营管理三十年,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却遗忘了自身的智慧。
其实,学习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们学到的都是一些片段式的、概括式的总结和观点。我们没有沉下心来去研究科学化的企业经营到底是怎么回事,轻易的相信了良好的认知感觉,轻易地实施了某种理念或管理工具。
很多民营企业家都研究过我国执政党早年起事坎坷的经历,读过《毛 泽 东选集》。有这么一篇文章值得有心学习图发展的企业家认真阅读并思考,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实事求是”是执政党成功的法宝,也可以作为国内企业家做大做强的方法论指导。我们不必在马列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却应该深入去研究西方企业和中国企业发展历程,从中获得真正值得借鉴的经营管理办法,并进一步形成适用于现有行业及市场主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条式和快餐式的学习再也不应该持续了,浮躁的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
资源
资金应该是民营企业家最缺少的,尤其是在规模扩大或者投入新的产品研发时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要进行经营管理的升级,对新的商业机会的把握、对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塑造都需要大量的资本金。鉴于金融政策的限制及民间借贷的风险,个人主张“传统业务积累、新兴业务消费”的模式,即以旧养新。
很多民营企业家的主营业务都是传统行业,依托的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个别高科技行业的企业,也缺少高附加值的利润。中国是商业大国而不是商业强国早已是共识。若只靠现有产品及服务的经营模式,卓越企业的梦想估计很难实现。经营模式升级、产品服务升级势在必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旧不可轻废,在现有阶段依然是主要业务,否则无以积累财富;新不可不做,否则不能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但是在现有阶段不应该是主要的,毕竟消耗太大,商业风险也相对较大。
比亚迪在200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比亚迪汽车业务。董事长王传福宣称“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这一志向及行为足以使王传福成为一代商界奇才。但且不说经营思路是否可行、对路,仅经营资源一项就是个很大的难题。汽车行业是需要庞大资金、大量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的行业,且新业务往往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既有的产品足以使该公司长期经营并发展到足够规模,新式产品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数一数二,尤其是电动汽车产业化尚未明朗。但是企业若要成为伟大的公司,一改科技落后、只是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形象,新的商机必须抓住,不能轻易放弃。
“以旧养新”或许是个明智的做法。按照这一思路,企业家要做好原有产品及新型产品的资源分配平衡,不要基于一时的热情过多借贷投资。“保守”—这一卓越公司奉行的经营原则,在这里是很需要遵守的。
从古至今,知行关系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今日看来,当是不知从而不行,略知亦不做坚韧行为。说到底,我们缺少的还是创造性的人才,缺少知识经验丰富、敢于突破旧识陈规、能在这样一个日益趋于平庸的社会脱颖而出的人才。或许,当我们不再为“赚大钱、发财了”自豪、而是为取得卓越斐然的商业成绩欣喜时,才是我们商业文明迈入新的阶段的开始。